SINOFACE|海华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0|回复: 0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30 23: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n4 y- H. ?3 I0 K* Q8 W9 `
拍案叫绝一讽联
5 Y0 y; N$ R/ d% F# l" H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联文是:
$ Y0 a9 [: i, m     起病“六君子”; + K- T# v3 B1 O, C! h7 I
      送命“二陈汤”。
% M1 \* {! R/ [& l, y# Q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当时,
  \( \7 ?/ F, G% D$ F# Z' W) ?- M(一九一五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开始的。1 A; r8 \/ z5 Z7 H3 _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短命皇帝,从此留下丑名。3 d9 C: y2 r5 [0 y$ p/ v6 `
    这副对联,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表现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辛辣的讽刺,令人叫绝。  买卖做遍全球,尽享成功乐趣!
0 ~$ \! v$ c' i% W4 I7 G; c& E7 } + R+ s  \2 J4 N) n( X
对联话人生
, V& @! I$ ~2 d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候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传达神情。以画马驰名中外。他的画融合中外技法,而自成面貌。8 t; o% D3 c, d' f& q' d) N
    抗战胜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前,徐悲鸿先生曾自己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 r( J8 Q+ U1 x4 l* \; [    独特偏见;: K/ M" {( Y% I/ W; |* }
    一意孤行。
) j. s0 |) i4 y; Q/ \: M    寥寥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决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意志与傲骨铮铮的性格。 徐悲鸿先生为什么写这副对联呢?据说 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潘登门拜访徐悲鸿先生,请他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像,张道潘说了许多好花,徐悲鸿先生还是拒绝了。徐先生说:“我是画家,对你们的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6 L* R6 D: X  D" t' t    张道潘非常吃惊地说:“给蒋委员长画像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
5 b' a1 _3 \; J% _7 L  C; O1 G  ]    徐先生冷笑着说:“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2 e: \$ t0 s1 i5 G
    张无可奈何地说:“这么说,你决定不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 i1 ]+ N; P; z* j    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是这样!”
/ {, l+ R# w* ^+ Y5 u8 B# K    张道潘急了,说:“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5 g. ?  A3 {% `3 g5 n
    徐悲鸿先生斜视张道道潘一眼,说道:“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而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张道潘怒气冲冲地走了,徐先生坦然地笑笑。
) j: c, W: e  e) b9 G    徐悲鸿先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训:“一个艺术家要诚实、要守位。不为名利与金钱创作,不为阿谀创作。”
5 a7 R$ A' ?9 Y- ?' t& S  a8 E    1943年以后,国民党同志区美术界有一批自甘堕落的画家,大肆宣扬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美化国民党,毒害群众的心灵,徐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了上述对联。
: W5 l# t/ |! p: J0 ]) N, i" T  Z    解放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 {6 z. x( v' I 赵赤坪智对讽敌人: e; f8 F: N) f. e
    三十年代初期,红军撤出苏区。赵赤坪同志奉命留下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伪县长想诱骗他投降。有一次审问时对赵赤坪说:“听说你很有文才,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我就放你出去。对不出,休想活命!”说完当众念道:2 A" U  R/ k- M, v
    四次围剿,四面受剿,面山、面水、面临绝境;
' @( R% X) F9 {7 C$ a    赵赤坪同志听了暗暗地想,这是一次很好的反击机会,要用应对机会狠狠讽刺一下。他略加思索对了下联:
( T1 W: m( {0 p$ s+ |9 o9 z+ P! k! u% `$ m    三民主义,三自主义,自私、自利、自取灭亡。# _& V2 Y2 x# r  i6 w) j* t
    伪县长听后,瞠目结舌,象哑巴吃黄连,恨不得地上有个洞钻了进去。摆摆手,示意退堂。
" [& g. k7 M; Z1 E+ h. S$ G“独一无二”一妙联8 W1 y+ y$ A# y( ?
    有声处有韵,有韵则有味,有味处生情。情致倘浮摇,便是灵气。若用这番话来映衬一副对联,可以说恰到好处。
& P2 T* E2 k% G# e$ N0 w- t这副对联是:
. @4 s$ I  s4 d- [( ?   独览梅花扫腊雪;) c+ G/ t4 b3 k8 K
    逸睨山势舞绿溪。4 }$ I3 g0 l+ R; _9 \. D& B9 i5 y$ j
    此联文具有诗的意境,上联意思为:独览梅花傲雪怒开,一扫腊雪的寒意。下联意思是:闲暇时看青山雄姿,有与碧绿溪流挥练长舞的真妙之趣。但是,此联单从以上的含意去理解还是欠缺的,其中的“音韵”是联文的“灵魂”。作者撰此上联意在求得语言的音乐美与音乐的形象美。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就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听到乡音一样,有那么一种感触,似走到心里的微笑,如此浅易平柔,又那么深厚荡人。下联将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借助方言变读,写成有意简选的汉字。像这样以数字与音乐的七个音阶相对,又极富诗的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 n9 q. {  ]4 l. `
9 d2 B0 j5 o( h! A) X+ _- D7 w
失而复得一楹联
+ m) e% B6 `2 u/ a" H6 ?    逍遥于城市而外;
+ g/ j& V; w5 e9 y. |9 d    仿佛乎山水之间。
- d* \7 ]/ T; a" P4 a7 B9 [& m    此楹联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1)撰并书(篆书)。其真迹由苏州市购物中心四楼苏州古玩有限公司收藏。0 z2 x5 {, Z: V7 T
    这副对联是邓石如为耦园主人所书,其内容流露超然尘外的文人境界。笔意古朴浑成,神韵飘逸。真如包世臣(2)在《国朝书品》中所言:“和平简静,遒丽天成,神品也。”耦园主人将原句镌刻于耦园内亭廓上,保留至今,而原楹联一度不知去向。
6 ~: {2 R, O9 h! v: `/ w    1998年春天,苏州古玩公司经理等人到外地参观艺术交流活动,外地同行见有苏州客人,将邓石如撰写的上述对联,从库房拿出来欣赏,古玩公司经理等苏州客人,看了爱不释手,欲求购买,后经过再三恳谈,总算割爱出让。会苏州上柜后,有客人指出,次对联与耦园内楹联一模一样,真是无意中巧合。$ y& `, V% L/ D# Y  ]6 {4 m
    珍贵的邓石如真迹,相隔 200多年,辗转几千里,如今无归故里,堪称收藏“奇缘”。
! ^" W1 ~0 \2 q  m  D  u    注:(1)邓石如(1743--1805)清乾隆年间篆刻家、书法家,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造诣很深。才华过人,自称“顽伯”。一生不求功名富贵,唯有一剑一砚。云游四方,广结天下才学之士,墨迹遍布大江南北。其篆书题势笔意,沉雄厚朴,自成面目,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风。其弟子包世臣,仰其人品、学品,于道光四年著成《艺舟双楫》,将清代书法家刻划成五品九级,并得到书法家的承认。依次排列为“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鼎行、草书。”并称邓石如“篆、隶、分,以臻绝诣”。, W" ]( y8 ?% m+ k! L
    (2)包世臣(1775年--1855年)清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人多称其为“包安吴”。工书,用笔以侧傍取势,提倡北碑,对后来书风的复革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为书法理论著作,为学者所推重。9 f% y; ^, U5 |8 W0 Y+ b

0 ]$ e! W0 o! l梦中得奇联7 j& o1 H% _' x) f
    横看蟹意;
+ p3 B3 \6 H8 ^9 k3 S. D5 B: J    静得龟年。
  r# e: O% M& S/ a    撰联作者在上联两旁有200多字行书题跋:7 f) Y4 k( g* n, x+ }  y% @; P
    上联“横看蟹意”题跋是:约在三十岁时,夜梦一老翁立于巨龟上,顺江而下,手捧楹联赠余曰:“四美人,得延年之道在此。归而展视,联文为次两句八字。梦盖由临睡前读宋玉《女神赋》后而构成。“美貌横生”与“志态横出”,借蟹之横意出之,蟹未必美。7 C4 P# n4 O, o. o  w* _& P
下联“静得龟年”题跋是:静或是对冲动而言,老人必有戒乎?次日凌晨,按所见楹联尺寸,仿老擘窠大书。后经战乱,流离丧失。当时尚未完婚,今逾四十余年,补记趣事,而书法亦应有所变异矣。
/ m; L' s9 x" z
. E$ b4 l: q& b! E1 W1 k无中生有出妙联9 j: t1 i& ]; i! B" T  H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
; i, q2 K; o. S  C# T) m  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c( `0 Y( J0 v, s9 i( y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8 y# f4 n( N9 a8 m* f# H- C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 t; j5 _* V1 f2 w' N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 b: q' s" O% [. R( l5 {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Y" C, M2 M& O: v. g( L
& y2 O  k! ^: t, |0 i4 n, h9 [
哑对. N# |& I$ V7 K, l9 t4 v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与一僧人在河边游玩。忽见一犬在河边啃骨头,苏东坡摇了摇自己的题了诗的扇子来了雅兴,提议与僧人对哑联。8 A( K6 a3 R$ t
  只见东坡嘴一咬,手一撸,指了一指,意为“狗啃河上骨”。“河上”与和尚谐音。僧人一见,知其戏弄之意,当场回敬,夺过苏东坡的扇子扔到河中,任水冲走,意为“水流东坡诗”,“诗”与“尸”谐音。, [2 Y! P  x$ f4 e' w' U
  二人相对哈哈大笑! Z, ?4 o" D* b
( j" R2 |: y! X- A4 {2 g* C7 d
张玉书巧释哑对
- K* x! j' L6 m: s+ h) m( P  据说清代张玉书常在同僚面前夸赞他的家乡镇江是座风景秀丽、文人荟萃的历史名城。一次,张的几位同僚和他到镇江游览,他们在地方官陪同下饱览了名刹金山寺。有位文臣想试一试镇江人的文才,指着寺旁的一座宝塔高声吟道:“一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并向陪同人索取对句。镇江地方官搜索枯肠,也未能对上。此时张玉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5 `: F) k# |. J- z
  游金山寺结束,朝中官员们坐船离去,地方官站立江岸向他们挥手送行。张玉书见状喜出望外,拊掌对同僚们说,你们看,送行的人一个个不约而同地对出了下句,并放声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他还解释说这是镇江的哑对。同僚们听后无不捧腹。
" P% _: q4 K* t) a, W# q1 b$ I最早的一副对联
- k5 t6 }/ r; r7 {- k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 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 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 D$ \" [* H- [( D9 U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n8 D8 l' @2 b, h0 x0 \/ P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8 \7 K# N* P9 f3 {" K& v

1 F( g! w- Q% }2 c小孩对对联
+ v9 r5 }' `: P3 h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c0 k) c$ t% U5 `5 L$ a  p5 v
  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 J% V* }# W% p+ z" w$ `8 V9 w6 w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0 \3 A  F) G4 ~% i; w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k, O5 Q9 Q. _( l7 }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0 n% d+ L/ C( }5 t# h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 b8 A& Y! Z) B2 v7 Z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5 k& ^2 W7 c. F. p8 `/ L  q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m/ ^, [. ^) d- a. |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1 z4 N% l' M: B7 u- @) `% ?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 L4 U  S9 x$ C' s" W2 U0 }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 I3 N4 P* n  N! A, ~( I/ ^. U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 F4 x5 ~9 g# ?3 D$ z4 }8 i+ B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5 i2 a. C0 b4 f1 r3 W" m4 J3 Q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 _& }# B! M4 Y1 Y9 ^* |弟子应联 * A/ j! J9 i: X  _+ x6 C
有一先生欲考弟子学才。 # l6 l% `. e6 p# _4 O/ s. V
一日,先生出上联,要弟子应对下联。 5 m  @6 v( |! |) ]
先生出:海棠;弟子应对:山药。 / u% @& i& E! T7 S4 G
先生又出:一枝,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半截,半截山药。 9 h: v3 p+ c, j+ k# F, |
先生再出:斜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应对:倒挂,倒挂半截山药。 ' W6 K! W5 o* b* ~
接着,先生点点头,又续上:鬓角,鬓角斜插一枝海棠;弟子脱口而出:胯下,胯下倒挂半截山药。 5 f3 T  s' A- ?1 Z  ]. n
先生心中不悦,但还是接着续:小姐;先生不往下说了。 $ ^  @9 F5 J% G
弟子略加思索,对上:大汉。
  D. e( b2 _$ ^: H先生面色难看,仍然接着:偷看! ) E4 A  E+ ?8 i; m$ Y
弟子心想好对呀,紧跟着:梦见! 8 z: y! |# O% f: `' n0 o
先生生气了,提高嗓门:无--耻!弟子大声应道:有情!!! 4 r/ U& V. P  Y, ~3 b: P
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弟子。先生心想,看你如何应对。 0 K1 \  S% U, l, {
弟子为难了,总不能拿先生来应对呀,暗自思量一番,终于想到了一个合适的词:师母!
4 v/ h) E5 z8 \% K- c/ }先生脸色铁青,一声不吭转身走了。 & q9 f3 X* ^3 D3 t8 ?+ F( b+ ^
弟子心中好生奇怪,怎么一回事?细细品味猛然发现对联上出了问题,暗暗叫苦不迭。 8 z9 L* W7 g* U6 c; X( I' y
原来连起来就成了这样: & S( x% E2 M# S% Y1 C
.......  y. N5 H/ f; C2 ?
联讽洪承畴 + P; Q, w, a' Y* [% y  @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g- I5 O' w1 _" ^) i. j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7 k7 z. ]4 Q3 z2 p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5 B7 M7 t1 D- \+ w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 p3 R0 x- v1 Q$ Y' N) v  ^" z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t7 j" U: H8 y0 z
   
3 Y; J& ^2 M' J" ?# I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8 w) a1 S  U/ n: @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K, x. @3 j7 D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1 U% x  R$ ?3 N2 A% n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5 ^  D, T/ J! d& X8 q! `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f) r2 S! E3 ^; S' S
一局妙棋, 今日几乎忘谷雨! 5 X: c: j8 r) I3 e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4 m5 o# b/ Q9 g' ?* U' I) I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 T5 V) R9 C' j1 ]$ q% O6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
6 q) h0 O# G, ^- ^/ Z% C  g1 m 3 q+ h; Q' d4 ?. N2 P
妙联绘贪官
7 h: ~' B* @& ^+ ?# f+ W, E* `  某县税务局有一个局长姓卞,是个贪得无厌的贪官,他经常借故到管下的企业敲诈勒索,要钱要物,若是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给“小鞋”你穿,处处刁难你,使许多企业的老板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他借故到管下的一家名叫“万福楼”的餐馆大吃大喝,这“万福楼”餐馆老板姓熊,他为了能做生意,所以不敢得罪这个税务局局长,每次这位局长光临,他夫妻俩都是跑前跑后,殷勤地好酒好肉招待。谁知,这卞局长,得寸进尺,他酒醉饭饱之后,还厚颜无耻地要熊老板请来“三陪小姐” 供自己“消遣”,有一天,卞局长喝了几杯之后,兴致勃勃,他自以为对楹联精通,吃了人家的,还要拿人家取笑,见熊老板夫妻俩为了招待他忙得团团转,他就将熊老板夫妻俩讽剌挖苦取乐,他将熊老板的“熊”字拆为“能”字与“四点”,$ |, m4 B; j: Z' ^7 ~* d+ S
  上联是:熊老板,能者多劳,餐前跑断四条狗腿!% Q- X% Q; @+ B
  可是这个熊老板,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一个作家辞职下海经商的,不但对楹联很是爱好,还是市楹联协会理事,因此他也不甘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将“卞”字拆成“下”字加上“一点”,拟出了下联,形象地描绘这位贪官的形象。* D( \% f9 I3 {0 o) c$ ?$ x- y
  下联是;卞局长,下流无耻,饭后伸出一只龟头!
! c# U0 u1 h: X' Z  后来,因这贪官东窗事发,进了监狱,此事才被餐馆的服务员披露,成为一社会新闻,该联被该县的楹联协会评为当年谐趣反贪佳联一等奖而流传民间。# C/ b9 |. i4 N2 I& e( @

! d" a1 ~( i6 g4 g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 o/ d& o$ L) Y" r6 [' P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Z2 T* l% o. U; Z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8 J* a# i( d1 i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5 m$ N9 d# q% Y, t2 z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 {1 J, E# {: Z- N2 m; E' M ( F4 u& ^" ]/ K/ _8 v
联语如刀亦伤人
) q1 x, V2 C3 R! H  @8 E2 K( G. O  民国初年,贵州的夏瑞符是一位心直口快,喜欢玩笑的人。一次在闲谈中,他开玩笑似的作了一副对联:“胡自玉理学好色,罗贞松名士爱钱。”为这副对联,夏瑞符失去两位朋友。8 [" G, ]% p2 _, x
  “胡自玉理学好色”说的是清末旧臣胡嗣瑗。此人常以理学兼才子自居,还爱好看戏,一次看上天津一位叫陈玉秋的女演员。陈玉秋当时只有二十来岁,长得美丽动人。胡不顾自己已是垂暮老头了,还托人去说合。陈回答说:“我东厢房也不住,西厢房也不住。”言下之意要当正房太太。而胡正妻健在,好事是以不成。胡嗣瑗为此自取了一个别号叫“自玉”,以示念念不忘陈玉秋。夏瑞符是胡同乡,两人关系甚密,平时无话不说,但这联语可伤了胡的感情,二人从此绝交。" l' |: m% ?% G/ Z% r* I
  “罗贞松名士爱钱”是指罗振玉(字贞松)因索债逼死王国维之事。罗振玉是清末大臣,常以名士自傲。王国维是一位著名学者,至今他的《人间词话》影响犹深。他22岁独闯上海,开始在《时务报》馆司书记校雠之事,后入罗振玉创办的文学社。
& J2 y6 Y1 i4 H$ b  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王国维从事学术研究,但没经济来源,完全由在日本做字画生意的罗振玉解囊相助。两人志趣相投,回国后,结成儿女亲家。罗振玉追随溥仪入宫任南书房行走,又推荐王国维在南书房担任古董书画的鉴定工作。王为感恩知己,便把自己的著作以罗振玉的名义发表,如《殷墟书契考释》就是其中之一。! Z4 k; Z7 l$ f
  后来王国维到清华任教,罗振玉随溥仪去了天津。1927年,罗振玉不知何事与王翻脸,秋后算账,向王国维逼债要钱。王国维一介书生,无钱还账,一时想不通,竟投昆明湖自尽。当然王国维的死因并非这么简单,至今说法不一,但罗振玉为此联对夏瑞符也恨之入骨。4 l1 R' C+ h  l! ^/ c  [, B
  明朝嘉靖年间,据传张居正(1525~1582)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数第一名。一次闲谈中,张居正随随便便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 f. g% N. Z7 r. _. P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虎榜”即是末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说完就完,但这半副笑联却始终似石头般压在艾自修的心中,使他处处发愤,时刻留意张居正的一举一动,以便寻得下半联报仇雪恨。1 i9 q, B% O4 h9 R% O. l
  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张居正主持,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但人也有倒霉的时候。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艾自修想在上朝前拜访张居正,便来到张府。家人告诉他说张在花园里,艾便径直走到花园,见张居正在一假山旁,但眨眼之间就消失了。艾自修怕出意外,急急跑去,只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上,还有一截被卡住的袍角正往里缩。艾灵机一动,抽出佩剑割下袍角,离开了花园。
* |2 ?9 a+ [! j7 X# B  这天早朝张居正没来,艾自修心想,他到哪里去了呢?为了揭开这个谜,艾自修找了一个机会,从那石板洞里钻进去,原来是一条暗道,出口恰是太后娘娘的卧室。艾自修此时心里有了底,久久压在他心头的那半副对联终于有对了。于是,他把下联写在黄绢上,并用它包了张居正的袍角,呈给了神宗皇帝。$ v: s" _6 [! w2 l8 I
  神宗打开丝绢,先见袍角,再看绢上写道:8 n9 b# K3 `# ^* U% Y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先不说龙颜如何大怒,且说对联的巧妙。这是一副复字联,以双方的名字重复,寓意自然,平仄恰当,特别是后面的“白面”对“黑心”,“虎榜”对“龙床”,可谓绝对了。. t2 m" l( f; p9 g4 l3 \
  神宗一看,两眼发直,恨不得扒了张居正的皮。张居正不但侵占他的权力,今天连老娘也不放过,岂能轻饶?但艾自修奏道,此事不可声张,得顾及皇家面子,且容慢慢来。
( t, h% \2 K% A* }  腊月初八是晒袍节,由礼部派人一一查照,破旧袍换新,理所当然对张居正的袍子特别关照。虽然张居正请人修补了官服,但那袍角仍旧露出破绽。于是神宗就定了张居正“猥亵皇恩”的罪,削职为民,发配边疆,永不赦返。
- x. k. n) c/ j5 ^  张居正启程时,艾自修给他送行,并送给他一张纸片。张居正一看,纸片上写的正是艾自修所对下联,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了。. M3 i9 s, N" ^: S8 t
/ l/ x0 p$ u2 a! @* ]# E
王汝玉父子相对* b# h" _8 B+ h) R; @9 Z

: l+ T3 d! H( k0 p$ J0 F- o/ F& v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书法家,永乐年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永乐大典》。   b7 p3 Q% \" p
王汝玉小时候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七岁那年,他随父亲到屋外观赏雪后的景色。太阳一照,房屋上的积雪溶化,雪水从屋檐沟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亲即景吟出一联“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让儿子对下联。 # O! b6 c* q( N. V, t% j  P. @
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见远处有风,吹起阵阵灰尘,好似冒烟一样,便很快对出了下联:“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T# w) F; ^8 V
唐玄宗亲试李泌
/ W# Q( W% p" O9 N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 N/ u& T, g8 k: b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 X+ K5 ^( `/ V) r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 D) p/ Y& g2 H1 Q4 c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 L! @" o, w" h- L' N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9 k1 i" T! P" k; _

6 n4 x  E, H* q0 ?/ w( P; H张兰张芳答武后
8 ?2 h3 \) t6 F唐武则天(690年-704年)时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张兰十三岁,妹妹张芳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特别善于作诗联对。这消息传到女皇帝武则天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传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俩送到京都。 ; v1 S3 h- f. L# f+ ^/ a+ y
金銮殿上,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听了十分惊奇。接着,武后出联要张兰对:“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9 H- W& y: X5 P
这是异字同音联,“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别致,要对下联很不容易。满朝文武听了,都不由得皱眉摇头,替张兰担心。没想到那张兰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就对:“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武后面露喜色,连连颔首。两旁的官员们也扬眉舒气,低声议论“情、琴、清、青”这四字同音对得更妙。
5 ?, m4 w% H% ?1 \  L武后接着问张芳:“朕还有一副绝对,你能不能对上?”随即吟出上联:“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联中“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十二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确是“绝对”。大臣们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张芳的脸上,只见她歪着头,转着一对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对道:“龙卧隆中隆未龙龙自隆中飞。” 2 z' n) @- r8 d/ B
武后听了十分高兴。众大臣齐声夸赞:“诸葛亮隐居隆中的真情,被这小女娃一语道出了。”武后越听越高兴,即令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
8 w9 \9 ^# F' s( ]* i8 E席间,武后拉着张芳的小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想留你在我身边,你愿意吗?”张芳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武后又说:“你默许了,好,就这么定了。你现在就做一首离别诗,送送你姐姐吧!” - L7 D& \! E$ m: \( ?9 K
小张芳慢慢地站起来,离席即吟:“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得一行归。” ! K7 B& ^+ N- E1 ^
吟罢,眼泪夺眶而出。满朝文武见状,纷纷放下杯箸,嗟叹不止。武后也长叹一声,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叹一番,才命人把张兰和张芳送了回去。) ^8 |- |! K. f3 Y6 D; D
琵琶结果  # @9 o' o4 w& E( V6 ?
(原文)莫廷韩过袁履善先生,适村人献枇杷果,帖书琵琶字,相与大笑。某令君续至,两人笑容尚在面,令君以为问,袁到其故,令君曰:“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即云:“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令君赏誉再三,遂定交。(〈明〉 浮白斋主人〈雅谑〉)
; g1 ~  Z/ l, L; E' V(译文)莫延韩到袁善履先生那儿去,正逢乡下人献来枇杷,献单上写着:“琵琶”,两人看了大笑。某县令接着来了,两人的笑容还在脸上,县令因此发问。袁先生讲出了原因,县令说“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莫延韩接上去吟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县令对这两句诗再三欣赏称赞,于是定下了交情。 0 b, v; a2 i" Z
(点评)这是一个由同音字混用而引出的笑话,“琵琶”“枇杷”两词声符相同而形符不同,而形符是表意义的,所以两词的意义也不同,“枇杷”的形符是“木”,表明这种水果是一种树木上的果实;而“琵琶”是“玨”,古文中的“玨”代表双玉,两块玉并放在一起,可以发出声音,与音乐有关。因此,我们看形声字要注意区别它们的形符和声符,那样就可以减少因混淆不清而造成的错别字了。/ R+ |5 W) N/ b0 }! S
 
; ^5 `6 H3 \. s; @& c苏辙改对显才华  
6 Z0 |1 ?$ D5 c5 k) C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与其兄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 \# U3 n. Y5 `4 l. o* t) k, ~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 v6 M, g/ Z$ {6 h! |2 s9 V; f- n6 r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1 e' u/ O, H: M8 R " F: z4 Z1 Q1 C
桃李满天下
( [$ P/ F: r7 H( Y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 k7 U1 b* T5 P# |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8 h5 r4 t9 h& S' a% a1 ]7 R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 q5 r8 p5 [, @  h3 G* ~) K$ ~+ Z; Y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4 G5 y* u5 A5 j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9 @, X1 |# }0 q0 o+ A
, I+ [: S( T4 h同名巧对李梦阳
* O5 b% n  C! a- W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1 h4 S4 U9 ^# N+ P4 P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 n) n% P( X$ I3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 ^# v( t* p* ^: H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 v& Z+ W! ^1 V0 x5 b

8 m  a) Y* d" Q  H李明珍自幼善对2 @! T2 n. u0 r6 d9 t8 D' ~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明代医学家。他好读医书,因为发现历来本草有很多错误,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岭,穷搜博采,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一书,为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李时珍也被称为“中国药圣”。
4 k$ o, X. _0 m! u" ^' S# i3 k3 X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7 L# T1 W, {, L8 p: k+ @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 p9 ^; c$ K# t2 D% K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 ^% W9 ?4 R$ ~& Y1 l8 E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明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6 ?6 K2 t$ [+ H- }: w" `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 E% k3 K8 ]8 e- Y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 v- n7 J# ~0 ?, H! f9 q' Y# L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8 P- u4 V& N$ T# M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5 e1 c' z) F7 R0 J, ~+ ?, ?7 }6 _
徐文长手对知府$ {( ]- ~* z) S
9 f' b7 M4 h2 x) o3 ^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 }4 r- w' Y; S: ^) J5 L/ {, x2 [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8 L* V: R! Y% ^' V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 _- @8 D$ j* z; z7 ^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9 |  B' ^, C9 V/ T! A% R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o: r3 W( ~$ f0 m
酒店续对 " B1 R# M) j: H* Z+ @3 k6 b* [
  乾隆晚年,一日晚膳后,乾隆召大学士纪晓岚,二人换上民服走出宫外,来承德大街上闲逛。见一酒店的招牌上书“半联酒店”四字。店前若市,人头攒动。二人停下脚步,只听掌柜的拱手喊道:“多蒙诸位关照,小店屋内有半副对联,哪位能续上下联,美味佳肴尽用,敝人并愿赠文银10两。” 君臣二人觉着好奇,便走进店内,见堂屋正中悬的半联是:
' a& Z5 O  w1 k6 C  一串无鳞,鳅短鳝长鲶大嘴。 7 ]  x6 I4 N* d: e' w
  君臣二人琢磨半天,怎么也对不出适当的下联来。恰在这时,酒店的伙计抬进一筐大蟹来。其中还有一只鼋鱼,正仰面朝天四腿乱蹬呢。纪晓岚灵机一动,吟出下联:
3 ]) e8 }$ i* e' y% N( C4 r  三元有甲,龟圆鳖瘪蟹短头。3 C1 Q0 G2 x3 a5 X: k& @
  此联意境别致、有趣,且字句工整。以三元对一串,有甲对无鳞,龟圆对鳅短,鳖瘪对鳝长,蟹短头对鲶大嘴,可谓天衣无缝。
4 A( W! z: f" E" S! V4 l1 p顾鼎臣幼年试对4 e" E2 ]% ]) k4 y' s: Y
顾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苏州人,弘治进士第一。他幼时聪明,常有妙语。一天,塾师出对为难他:“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 5 J2 {  }* P4 C1 M4 \
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之笛,确非一般,但顾鼎臣面无难色,不一会儿就对上了:“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也别出心裁,因此塾师不禁十分惊奇。
3 M2 f2 R3 A/ G: Y  {有一天,他父亲出对考他:“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顾鼎臣立即对道:“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他父亲听了非常高兴。
2 G7 F/ ~& e3 ^半副对联慑群魔
) N# A. V3 K' W5 o" M1 \5 Y0 z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8 v) n: F( D: o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 M+ Z$ d3 K; P) N% o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4 E) h& `$ }, }; G  ]* }& V/ P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 R1 [5 V1 I1 l9 R& X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 w8 O# O4 Z1 I, x 苏东坡对联逗长老
' A4 C0 B, \# K5 S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 ^; }7 H* G; ]0 d
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苏东坡先生来访。; ]- r2 |8 H2 m  |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
5 s2 u) F) Q/ z3 \/ X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 J/ L3 c5 F8 z& ~& Q% n
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
7 `% R4 r" ^5 [# y,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Q  Y2 n; W( F    这时,老和尚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8 n9 z5 G8 ]) l  ^1 ]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
" i+ V5 ?# h# p! x# d" d7 o: x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 W* Q# `7 W1 O* ?9 B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C5 A8 ~1 }) o2 ]4 ~7 Z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l1 g# F7 ]1 B' c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 |% f- {" f( F1 Y5 I8 Z" B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
$ F7 L: e' |( R$ y* {( ]1 z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8 u5 S+ V* E0 ~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 E! X5 F2 |0 p
饱口福吧!」
  r  y0 e& ^/ `5 ]6 [6 U  ]
" x% J6 K7 C) T: G/ e孔夫子妙对农夫
0 [+ [4 b) u! ^" ? 传说有一年的阳春三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出游来到楚国的郢城(今湖北江陵)。正在田中干活的农夫们听说孔夫子很有学问,便想考考他。大家一合计,便在孔子经过的路上放一担泥巴,并且出一上联,写在地上,让孔子及弟子们对;如果对不上,只好委屈孔老夫子从水田里走过去。农夫们出的上联是:
8 s8 @: g/ L" |1 h  U# G- ?( @+ j 一担重泥拦子路 2 E7 |9 S/ b4 P# R4 Z
孔子猛见一担泥巴置于路中,原以为是楚人同他开个玩笑,甚至可能是恶作剧。及至到跟前细看,见一上联,方知是在考他。孔夫子脸上布满了愁云,踱来踱去,怎么也对不上来。眼看老师一一筹莫展,下不来台,弟子颜回走上前去,想把那担泥巴挑走挪出路来,但怎么也挑不起来。在大路两边水田里干活的农夫们,见颜回那副模样,忍不住哈哈大笑。孔子见状,顿时开窍,大声道:“有了,有了!”随口吟出:
0 [2 ~' n( B+ b5 C. O: Q  两边夫子笑颜回 * z, J# o+ _1 R& W" o
 田中农夫见孔老夫子对出下联,齐声喝彩,便将泥巴挑开,恭恭敬敬地给孔夫子一行让路。( X9 [# n6 h) t' f9 \  ^

" p- w( i9 e% R9 ?# f( B; Z尼庵联趣
$ ?0 e% s* G6 A$ \2 x4 U  古时,闽南有一“清德庵”。尼庵女主持十分重视庵里的楹联,每年总要差小尼请贾秀才撰联张贴,润笔费十两银子。5 m4 C! u4 B: c) B
  有一年,清德庵改建一新,好生气派,尼庵主持决意在门前刻下一副永久的对联,为清德庵增辉,于是亲自登贾秀才书斋相议写联一事。! k- U: T  j( A- P2 L/ V3 h7 y3 W% I
  贾秀才是个见财路才开的人物,他开口要一百两银子。尼庵主持一口答应,并要求贾秀才根据庵前新开辟的大道和新庵巧夺天工的二扇大门撰联,贾秀才满口应允。3 \7 n1 V: o+ p$ c
  尼庵主持旋即回庵差小尼送上一百两银子。那想到小尼路上思忖:“往年仅送十两,今年竟送一百两,定是主持错帐。”于是便干起掩耳盗铃的勾当,从中扣了五十两中饱私囊。
0 M8 N0 q3 ^1 g* W5 t; Y  贾秀才接了五十两银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令小尼明早来取联。翌日,小尼顺利把联取回,正忙于诵经的主持令其鸣炮贴联,并请来四方僧徒观光,意在郑重其事。谁知对联贴后,令人费解,观者议论纷纷。女主持闻知,亲临观看,左联写着“一道直直”,右联是“两扇开开”。0 Z1 `- Q" ~+ ^! ]: s- i
  主持观后满脸乌云,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评说不象联子,有辱清德庵雅气,主持若芒针在背,遂唤小尼问个是非,小尼见马脚已露,便和盘托出偷银丑事。主持责令小尼上门赔罪,并请来秀才改联。贾秀才来到庵前,拂袖挥毫,在左联添上“西天路”。右联加上“佛地门”,原来让人费解的楹联即成了“一道直直西天路,两扇开开佛地门”的巧联妙对来。观者无不翘指叫绝。
0 E! [% e( h! ?1 [0 u) K
& v  ^, q+ P8 o' F衷情母女巧联对
! T5 k+ r' p8 Z3 z, u传说:苏小妹的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在婚姻问题上她也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后来,还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很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女儿嫁出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忽然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 {1 C5 I* G5 r$ B8 e* a
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在房内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女儿的房子,只见是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一会儿,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了屋。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室内摆设虽然简陋但却有条不紊,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9 z4 J1 y) |0 j. x+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j2 V" K- R1 u6 Q- B# e! S' W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6 Q$ \) c5 }) E/ i-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I4 I! u* x8 ?$ q" O
苏小妹一听,想自己在上联中故意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没想到女儿也真机灵,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对上了,而且还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 L/ W) R! m4 y"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女儿听出了母亲是说因想念儿放心不下才来的,但也知道母亲这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她便故意扑上去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然后又很亲切地为母亲梳理被风吹乱了的头发。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了出耿了,她这才对娘说: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她在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得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放心了。临走时,她还给女儿留一些钱,女儿再三推辞不过,就收下了。  }' w  `2 X5 O0 y& @
. t5 I9 s: f6 j) |/ \% R
【联语】:阿兄门外邀双月' F2 r; q- x0 Y7 F" ^
                     小妹窗前捉半风7 [4 O2 ?5 {$ [2 Y8 R
            黄庭坚应约到苏东坡家,苏轼出门迎接。这时,恰逢苏小妹临窗捉虱子,小妹出对戏道:
1 M& W& m- ], [& K            阿兄门外邀双月
, ^  S0 I! T' e7 o            苏东坡笑道:& R2 X: _$ ]( @" Z+ T# t: ^0 N
            小妹窗前捉半风
! r( N* S' ]- |/ v" t" T  U            【小析】:真是诗兄诗妹,出口成章,俯拾即得。双月为“朋”,道出苏东坡邀黄庭坚之事,形象生动。半风乃“虱”,说的确是实情,但不讲明,幽默风趣,引人发笑。. X% N9 |  Z" N% g' A
               \# q! Z  t+ Z( D3 P
            苏东坡的对联不光只是打趣,有时还能为自己的国家长志气:4 m& Z0 ^. v2 p! h5 ?
            【联语】:三光日月星7 }$ K) _! f% `, C
                     四诗风雅颂( o5 N* B7 z1 x) }
            宋神宗熙宁年间,辽帮派谴使臣来中原,苏东坡奉诏接待。辽使者知道苏轼是大名鼎鼎的文士,便出对道:+ ~. Q5 k+ d. p) h# D5 x
            三光日月星! v& i4 M! W- W  Z* D2 @: R/ `
            此乃数字联,看似简单,实则难对。但是难不倒苏东坡,他略加思索,便对好了下联:( S0 z1 E/ m$ B) v, K
                四诗风雅颂
% a, x2 X, s( @- K7 a# b            “风雅颂”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和颂诗四部分,大雅和小雅可并称为雅。$ S5 @" K& O0 [. l- R" J* N2 {
            辽使者听罢,连连点头,佩服之至。2 T! w0 E7 N, b( m* [, F
            【小析】:数字联应对相当难,不光数目字要数目字来对,而且上联将“三”实指的“日、月、星”已经点明,下联只能用三以外的其它数目字,但无论用哪个数,注明的具体事物不是多于三个,就是少于三个,字数不等,不合要求。
' y$ Z/ G7 W9 Z, B; I            苏东坡到底是大文豪,知识渊博。以“四”对“三”符合数字对要求,巧用了大小雅总称为雅,巧妙的避开了以多对少的矛盾,真乃妙手超群,千古巧对,令人拍案叫绝。) M% r/ I  p5 o# _0 Y
             5 M3 Z7 l* h  g: S0 y
            对对联真的是一项聪明人的游戏,需要作对之人有很强的反应能力,还需要有很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随时引经据典。
1 B# H8 Z$ }' w; A2 L            以下两则都是以人名为基础的对联,从中很能看出作对之人的机智、聪敏。
1 Z) q6 f( q( `             0 [6 X3 E2 [$ O' i
            【联语】: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0 ~2 t9 M0 ]/ v                     魏无忌,公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 A3 q" s- I# _4 Q0 n' f4 [0 _
               
4 }+ r4 Z4 ?0 ^* j( Z            宋朝某年开科取士,有个考生与主考官同名。主考官深感不满,决意多发难难倒这个考生。他在开考前问这个考生:“你懂不懂尊卑不同名的规矩?你既与我同名,定自负才华不凡,我先给你出个对子,如果答不上,难应科考。”说毕,出示上联:
# u6 a0 p7 X6 K- `5 b9 Y0 c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O$ ~8 f) ?: M6 N; L1 z            考生见了考题,信笔写出下联:8 i# U/ X- F* C. C. t, G$ V
            魏无忌,公孙无忌,你无忌,我也无忌
  c" `$ m3 |, T/ B            主考官见了,不禁愕然。只好平下气来,对该考生说:“你才华还不错,准备好好应试吧。”结果这个考生果然名列前茅。
. a5 E* k* m( F2 X            【小析】:一个气势汹汹,满脸怒气;一个从容不迫,不亢不卑,故事扣人心弦,确实饶有风趣。主考官连用四个“相如”,前两个是人名,后两个是动词,运用转品,一语双关,讥讽考生自不量力;考生连用四个“无忌”,两名两动,既有转品,又是双关,奉劝主考官度量要大,别恁霸道。主考官老谋失算,考生才华过人,可谓是千古妙对,文苑极品。. {4 ]  C' S5 k
             * j3 _: D1 G' E+ F) b) j
            【联语】: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1 ~  w0 P+ M+ \. x, e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6 Q0 V5 c) y4 g0 z
               有一个童子,善于对对子。有一次,一个客人指着当地的知府冯驯,出一上联:* |* g3 v! J# a' M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 [- F! x$ T0 t% B) |3 c6 y3 F- t            童子随口对到:9 T$ I- Q  I! q" V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X9 N  v' K0 x8 w9 Y. G- ?
            【小析】:客人出对相当奥秘:嵌入知府冯驯的名字,析“冯”、“驯”二字;先分后合,“冯驯五马”即为前两句合成。童子对句更是高明:以商初大臣“伊尹”名字对知府名字“冯驯”;“伊”单人旁,含一人;“尹”没有单人旁;“伊尹一人”是“伊”“尹”合成,加“有人”与“无人”一合,且一语双关。而且从商初大臣伊尹处也可知,童子知识面之广。6 t2 J2 c# [4 c7 V1 B: u9 Z
            古人云:“自古英雄出少年。”除了以上的一则,还有颇多孩童的对子,让人们为之叫绝。     % N# \; Q$ c0 p' t* |
             3 {# f1 ~6 ?- I6 K" ?, ]
            【联语】:以父作马6 A# L4 e+ |1 ]4 ^
                     望子成龙
2 V* P* ]  ]* A( V: n6 I- _               
3 b: F# y" g0 _            据说,年少时的林则徐赴考时,他父亲恐他年少远行疲惫,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进考场时,主考官以林则徐年少,即景出一联索对,作为进考场的条件。联曰:
3 D8 f% |, @# Z  _; T/ z7 a8 c               以父作马. V' @/ ?7 w0 ^5 Z: b  h- D* K
            林则徐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怪难为情的。可骑在父亲肩上的小子真是不简单,应声对到:
- j# p" }3 f8 {( z+ M  H: N              望子成龙
! u+ @$ b" ^/ p4 c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可此时此刻,要替父亲和自己解嘲,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对法了。* R- m! C/ b9 X+ [; d" o+ I
            【小析】:林则徐小小年纪,以“父”对“子”,以“龙”对“马”,文字非常恰当,内容入情入理。“以父作马”乃戏言,“望子成龙”是成语。真是“望子成龙父作马,可怜天下父母心!”4 C- [! J* w: D1 N5 t9 v% I. N4 K
            如果你认为对对子是古人的专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代的一些趣对,也毫不逊色。
/ G5 B, q- y5 S; C- H- U. q            
) \9 W% [$ T& l4 H            【联语】:老舍老向凤子" J$ i; y( f% B5 s. Y# i  u, m  D
                     胡风胡考龙生
6 {# B& l/ ]/ \+ R0 Q                抗日战争时期,文人云集山城重庆。当时老舍对于凤子颇多称赞;胡风则深爱高龙生的绘画,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评论其作品。因此,高屡受考试。4 I% B! C0 {0 Y
                茅盾先生据此撰成一联:
2 S( A, q  x: e# c: v7 s! v- ]                老舍老向凤子! Y8 t. ^4 U8 z+ D3 @8 P
                胡风胡考龙生6 ~) l& `% ^: U6 Z; v: w$ i0 x
            【小析】:联中十二个字,恰是文艺界中六个人的名字。两“胡”对两“老”,一“龙”对一“凤”。尤其妙在“向”、“考”两字,即属人名,又当动词,幽默风趣,妙手天成。; s* N2 w( {7 C
             8 K3 b2 Z% `8 V. n
            【联语】: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
3 n. P# |( ?0 \, v+ u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8 I' Q3 H, e- Q' {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农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齐鲁大学医学院,分别由南京和济南迁至成都,均在华西坝协和大学上课。齐大病理学教授侯宝璋出一上联:
; W% i; c& f) X: B% Y7 u$ C* G            金南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6 `  E  x2 h2 I6 u, I: x
            当时不少学生、教员应对,但是所拟下联,均不理想。上联在报端披露后,成都市某单位的一名会计员对的很有意思,联曰:1 r# y# ?- k6 z* T2 x1 _6 {" g
                市一小,市二小,一小在南,二小在北,两小无猜" t# M' p% S6 w$ i/ }. l
            【小析】:出联妙用两校简称,借用两俗语,意思双关,诙谐幽默;对句巧以“市一小,市二小”与“金男大,金女大”相对,巧用成语“两小无猜”,双关两意,且同“当婚”“当嫁”意思相同,风趣自然。
: X$ C. G1 h8 g6 P- O( ?             1 u, b3 i1 `) A# J% B
                有人喜欢天上的比翼鸟,有人喜欢水中的并蒂莲,我却喜欢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联语故事。! F& K7 y& M" ~  ^4 b: ~
* H3 Y( n  G- S: j6 b
朱元璋的对联故事  ' E# g9 F2 O* |$ \! M
  春联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首倡的,“春联”这个词,也是他说了以后才有的。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 g& e9 @0 {; @; d: z( Y$ T9 `8 p  朱元璋尝与军师刘伯温对弈,雅兴所致,自占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即对曰: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此事出自野史,未可尽信。民间亦有与此类似一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8 u2 J$ [  p; p/ X( o+ q  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也是著名的棋联。明太祖朱元璋和大臣徐达到莫愁湖下棋,以此湖为赌注,朱输棋后就把莫愁湖赐给了徐,并于明初在此建一楼,取名“胜棋楼”。楼前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2 Y% W7 i# T  n1 h! {& N
  朱元璋一次驾幸马苑,让皇太孙朱允炆和第四子朱棣陪同,这时候有风吹来,马群扬尾嘶鸣,朱元璋出句道:“风吹马尾千条线。”然后着令其二人对句。 / ^4 d9 [* P7 F% ?7 i
  朱允炆的对句是:雨打羊毛一片毡。
: |* }: [# K; p7 x* U( x1 v: A  朱棣的对句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 ! \5 \5 x% h  g& Z. Z9 R3 B" O5 f- w
  这两个境界大不相同的对句让朱元璋“视之默然”。他极为宠爱的皇太孙的对句给人的感觉不大对头,凄风苦雨,景象衰败,让人提不起精神;而这个野心勃勃的皇四子朱棣的对句却有帝王气象。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后来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使人们吃惊地回忆起了几年前在马苑的那两个对句。人们觉得,对句虽然主要是语言技巧方面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应对者的性情;而性情,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
' }( G- O! V, t- A0 N+ e  朱元璋见秦淮繁华已具规模,便私自出游,一日夜游秦淮河,观月夜景色,面对明月清风,歌舞升平,一时兴起,便御制赐金陵秦淮河对联一副:, h# T" W+ |, C8 [$ Q. j5 _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 K1 }4 X; d5 r+ m# _  朱元璋有“对联天子”的雅称,他的妻子马氏也颇能对。马皇后为了照顾皇上的身体,使他从倦意中解脱出来,便以朱元璋扇子上的画为题出了上联:
  O4 l2 D3 M5 N6 ]' W8 v  扇描黑龙,呼风不能唤雨;
0 Y. ~. U+ s7 L5 W( v  朱元璋品味着皇后的上联,忽见皇后穿着一双绣有金凤的绿色缎面鞋,即对道:  v+ F0 x% a$ W# p: t5 |
  鞋绣金凤,着地那堪登天?( b1 {9 }( N. O* ^- ~+ P5 H
  安徽凤阳县的凤凰山下有个龙兴寺,原名於皇寺,亦名皇觉寺。朱元璋幼时家贫,曾在此寺当过和尚。他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便命人复修龙兴寺,并亲手为庙门题写了一副对联:
- U- K% ]- j/ l) P. \' M    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
6 H) D6 [5 A) S# I4 y0 x1 `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 ^% _, \% Q" g; e$ ]; d* N: ]  另有一说,杭州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为防止飞来峰再度飞走,伤害百姓,于是在飞来峰上雕刻了许多罗汉。其中有大肚罗汉,敞衣露胸,盘膝端坐,手捻佛珠,满面笑容。因此,有人给他题写了一副对联:
2 E, P2 `' K4 G" f& p2 }2 I9 E+ q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O# t$ G9 `4 S' S
    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F+ \3 j, y6 k# A, ]$ b2 \
    此联只是改了两个字,意思却比朱元璋龙兴寺一联更为贴切。古今常以这副对联喻大度海量,容事容人。
) i6 f# ?9 B) f6 U; V* `$ V. ]  一次,元璋在微服私访中见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守驿站,感到很惊奇,问他能做对子否?那孩子点头称"能!"朱元璋随口说: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儿童对道:万年天子坐龙庭。 朱元璋很高兴,命人赏他许多财物。
7 \6 u' N! [+ K4 j) ]4 I  朱元漳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名基,浙江青田人。君臣二人常微服结伴私访。一次,遇到一位士人,送他们一节又白又鲜嫩的藕,好像美人雪白的臂膀一样。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命刘伯温对下联, 上联云:
7 h% e, Y/ j  R! ~' K    一弯西子臂; b* u# G- }1 ^9 U1 i) a
  刘伯温自比殷纣王时的丞相比干,始终忠于皇上,他见藕节折断后,内有七孔,于是想了一句下联:
# C# o) K$ O  q4 X. G  七窍比干心# O- d+ t2 [! B- _; Y
  相传,朱元璋称帝前,有次到一戏班子练艺门前,见门贴一联:上联上:行;下联是:盛。"行"也读"杭","盛"也读"成",上下联双间复快念,就是戏台上的锣鼓声。朱元璋看了,很是惊奇。思索再三,第二天给戏班写了一副对联送去,并要班主说说联中的意思。对联为:' N' j: `5 h6 }  u1 w9 x9 b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 k1 Q2 o8 d  u4 X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3 m8 M( i1 D"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NOFACE|海华网  

GMT-5, 2024-5-10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