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FACE|海华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0

一季度汽车产销增速明显下滑 整体不及预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6 02: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网络
  同比分别仅增长7.48%和8.08%' J+ _9 H# D; Q- U3 x2 L
  本报记者 李晓辉3 X8 a' o( x# }+ K# u! P* z. k0 E! ^3 S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暂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73万辆和182.85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5.34%和5.36%。整个1季度,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9.58万辆和498.38万辆,同比分别仅增长7.48%和8.08%。
" S( [8 C( H$ h3 E2 Q6 J! a6 l  X& W  在以往年度,3月多为创新高的暂,而今年3月产销增速明显下滑,季度增速同比也有较大回落,整体状况低于预期。* i, z9 o8 @7 Q0 B. E
  多重负面因素叠加
$ E1 M: n" r+ Y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一季度汽车产销数据“喜忧参半”,喜的是增速降下来了,对于资源的利用和汽车行业本身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但同时8%左右的增速显著低于预期,增速下降太快。2 o$ ?; ^& v  _  V$ O6 X; s: O
  去年4季度,主流机构发布的2011年汽车行业策略报告认为,乘用车增速在15%左右,商用车在8%左右。中汽协则认为10%-15%的增长速度是合适的。不过,1季度的数据显示出比市场平均预期更差的情况,只达到预期增速的50%。
& b9 R! c  _$ V& t1 T& K  据中汽协的数据,1季度汽车产销量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69.51个百分点和63.70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产销375.23万辆和384.39万辆,同比增长8.37%和9.07%;商用车产销114.34万辆和113.98万辆,同比增长4.66%和4.86%。
* D) \& b' F' T) o9 t( m' z1 F) @) }  中汽协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有五点,一是购置税优惠政策、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退出,以及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影响,其中前者影响力度大于后者;二是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三是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的实施;四是受油耗准入政策实施的影响,道运输车辆市场增长乏力;五是日本地震的影响,由于信息不够透明,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情况有待观察,对此不可低估。9 A" U; @+ h% o$ x
  板块估值有下调需要
. n9 N1 C7 A: N5 d  董扬表示,伴随增速的大幅下降,一些企业的效益也出现下降,后续不排除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全行业现在应该冷静下来,企业要把提高效益作为方向;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现实,重新审视发展规划。7 i6 W& d  X1 N# d2 S/ T
  4月8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在京、沪同步召开研讨会。对于4暂的汽车产销量,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预计,4暂产销量的环比和同比均将下降。去年厂家藏的产销量多,一季度每月都吐出一些,去年藏的销量在3暂基本回吐完毕。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1季度增长还不到10%。* y* i0 X) z' h( t1 R# y
  崔东树预计,今年商用车、微客会是负增长,汽车市场能否正增长,主要看狭义乘用车(轿车+MPV+SUV)的增幅。其中,SUV市场仍然是乘用车增速最高的车型。( _* P% H' X6 m1 }* M, y4 A
  对于日本地震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乘联会预计,3暂厂家有一定的库存,生产所受的影响不大,4暂日系合资企业普遍下调排产计划,新产品投放也会延期,估计5月初的影响会达到最大。
6 X0 ?, `" |  p) r/ m  另外,今年在汽车进出口方面,或将有区别于往年的新变化。乘联会预计,今年出口增速在50%以上,将创造新的年出口最高纪录。主要是由于出口车基数低、世界经济复苏,内资企业普遍重视海外业务。进口车继续井喷,预计将超过100万辆,也因为基数低、有国家政策支持机电产品进口、国内消费买车方向转变。* I% T6 ~, ^( D! ~0 D+ \
  目前资本市场对于汽车板块的估值仍然是以全年增长15%的假设条件为基础,尽管汽车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如果全年增长预期下调,这也意味着汽车板块估值有下调的需要。: [2 q' B: F5 G* A; {! Q
(编辑:宁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NOFACE|海华网  

GMT-5, 2024-6-10 1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